如果在google找尋『面對宅 接受宅 處理宅 放下宅』的話,多會看到以下的這一個版本,也是在網上流傳最開的了
但原來再找下去,可要花些時間,就會找到這一張
↑圖來源自此
原本的其實是『宅』還是『它』呢?在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的網中,找到這圖
接著在法鼓山维基百科中,有以下一段
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。總計五大項,每一項內各有四種「心」的觀念和方法,因此稱之為「心五四」。四安—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安業,為提昇人品,建立新秩序主張。四要—需要的才要、想要的不重要、能要該要的才要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,為面對煩惱,安定人心的主張。四它—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,為解決人生困境的主張。四福—知福、惜福、培福、種福,為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。四感——感恩、感謝、感化、感動,感恩——使我們成長的因緣;感謝——給我們試煉的機會;感化——教化自己,;感動——用心體會生命,用行動影響他人。
以上文字轉自法鼓山维基百科
那改圖是從那來的呢,在網上找到以下報導
有人循正妹牆的網址,找到CCN研發的軟體網頁,發現他就是知名相簿擷取軟體WretchXD的作者,他還把法鼓山聖嚴法師「處世四態度」的贈字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,變成「面對宅、接受宅、處理宅、放下宅」,許多網客一笑,誇他「太有創意了」。
文字轉自聯合新聞網
那還好好去google了一下,要不真一直都以為那才是原圖呢。
不過,其實法師說的對,不論是『宅』或是『它』,都是一樣需要面對、接受、 處理、然後放下的吧。
想知道更多可以看這一文為聖嚴長老送行
只是,已過了三年,我面對了,因為沒得選擇,已經發生了,也無奈地需要接受,不然怎麼辦呢,也漸漸地處理了,只是,還不能放下,不過時間的過去,感覺,已經比以前輕了許多。
聽聖嚴法師說處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